10月10日上午,在重陽節來臨之際,為了向老年人普及骨科疾病的防治知識和理念,更好地開展骨科疾病的防治工作,我院骨科在門診大廳開展了“關愛骨骼 幸福晚年”主題義診活動。
8時30分,義診正式開始,骨科主任段廣斌教授、骨科四病區主任王小鐵教授帶領相關醫護為患者義診咨詢服務。
活動中,段廣斌、王小鐵、董勇勇、崔勇、楊磊波等組成的醫師團隊為慕名而來的患者免費查體、糾正生活習慣、耐心答疑解惑。高紅芳、楊慧芳、郭向麗帶領的護理團隊針對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等中老年人高發的骨科疾病開展了健康科普,并發放了宣傳資料。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引得前來就診的群眾紛紛駐足,吸引了大量的年輕朋友前來咨詢,活動也一直持續到上午11時30分。
活動結束后,段廣斌主任摸了摸已經酸痛的脖子,感嘆道,“3個小時看了40多個病人,和坐門診一樣忙!”
被低估的老年骨病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50%,預計到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3億。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骨質疏松、骨關節炎、脊柱退行性疾病等骨科疾病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
骨質疏松癥常被稱作“隱形殺手”,主要由于人的骨量丟失是在無聲無息中發生的,在骨折發生前常無任何癥狀。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首個中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也就是說平均每5人中就有1例骨質疏松患者。中老年女性骨質疏松問題尤甚,50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為32.1%,65歲以上更是達到了51.6%,也就是說平均每2人中就有1例骨質疏松患者。骨質疏松如果不引起重視,將會導致疼痛、脊柱變形和骨折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因此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骨關節炎可影響全身多個關節,可導致關節疼痛、畸形與活動功能障礙,進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中國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21年版)中指出,60歲以上人群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總體患病率已超過62%。
脊柱退行性疾病臨床非常多見,尤其好發于老年人,頸、腰椎發病率高。隨著社會老齡化不斷進展,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脊柱退行性疾病也越來越多見,日益成為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和勞動能力的一個常見病。一項研究發現在49歲時80%的男性脊柱和60%的女性脊柱有退行性改變;而到達70歲時不論男女95%都有改變。脊柱退行性疾病可導致椎間盤突出和脊柱形態的改變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雖然我國老年骨病發病率高、危害性大,但知曉率和就診率卻不高。調查顯示,在骨質疏松癥患者中,40歲至49歲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患病知曉率為0.9%,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也僅為7.0%,50歲以上人群中,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為3.7%。大多數患者認為這都是老人病,沒必要治,結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